匠人之心何处寻?曹妃甸的非遗老手艺为何保留至今?技艺精湛,精益求精是匠人的标签;专注,精确,极致,卓越是匠心的符号。对于和大海命运相连、与湿地相伴而生的曹妃甸人而言,匠人之心与生俱来,工匠精神渗透在他们的血液和骨子里。
在曹妃甸面塑非遗文化体验馆,中国非遗备案中心的培训老师李海花已经和面塑共同度过了近30个年头。李海花从1989年开始学习面塑,师从著名的“面人彭”。她的作品,题材范围很广,从二十四孝到金陵十三钗,从四美女到四君子,还有钟馗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与故事。事实上,李海花之所以闻名,在于她更愿意在作品中赋予更多的本土文化,比如“唐王曹妃出游记”,有显著的曹妃甸特色。“面塑不是曹妃甸独有,但曹妃甸属于面塑文化的区域范围。那么,我就把曹妃甸文化融入进去,这个是别的地方做不出来的。”李海花很享受做面塑的乐趣,也乐于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乐趣,尤其是孩子。因为这样的原因,2016年,李海花把自己的工作室,慢慢发展成一个宽敞的面塑体验馆,每次上课,长长的工作台,都会坐满一脸好奇的孩子和家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