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氏家族族谱树图谱展示

谢氏源流

姓氏由来:谢,Xiè,起源较为单一的姓氏,主要源于姜姓。炎帝 (上古时期姜姓部落首领,号神农氏、魁隗氏、连山氏、列山氏,别 号朱襄,众多姓氏始祖,三皇五帝之一) 后裔申伯(姜姓,原名姜方伯,周厉王姬胡妻舅,周宣王姬静母舅),周宣王姬静(周厉王姬胡之子,西周第10位君王)时期封申伯于谢邑 (今河南南阳宛城,原古谢国),建立申国,又称南申国,属于以封邑为氏。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,称谢氏,是为河南谢氏,史称谢氏正宗。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。

谢氏始祖申伯公

迁徙路线

①传说谢原来是巫师的名字,在巫咸国(《山海经》中记载的国家)中生息繁衍了数千年,其后商朝迁都于耿(今河南温县),巫咸国的一部分人也南迁于谢水流域(今河南洛阳)。西周建国以后,为了在洛阳一带安插亲信势力,他们被作为西周的异姓臣民从谢水一带迁出,沿秦岭东部的熊耳山和外方山南下,到达南阳附近的泚水、谢水流域,并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。

②先秦时期,南申国(申伯所建诸侯国,在今河南南阳)灭亡后,末代申伯谢预之子谢昌俊归顺楚国,被封为大司马,此后谢氏家族世世代代在楚国身居要职。

③战国前期,楚简王芈中(楚惠王芈熊之子,楚国)设立兰陵县(今山东兰陵),任命谢珽为兰陵县首任令尹,该地因附近山陵兰草繁茂、兰花芳香而得名。 后代先后迁往山西、湖南、四川、浙江等地,墨家思想家谢子是关东祁(山西省太原)人,鲁国人孟孙之家臣谢息生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。

④秦汉时期,秦尚书、武德将军谢武,夫人王氏、邱氏、刘氏、骆氏、徐氏、张氏,子三十六人,散居天下。其中第十五子谢秉槐(刘氏所生之第三子),西汉初期担任儒林郎、尚书太尉,负责军队和政府的日常经济开支。谢秉槐之子谢堂,在汉文帝、汉景帝年间担任将军、中大夫。谢堂之子谢瑛,汉武帝年间担任中郎将,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屡立战功。

⑤魏晋南北朝,谢氏在东汉以后,成为望族,世称“崔卢王谢”,为“四海大姓”之一。尤其到了东晋,家世更为显赫,宰相谢安、都督谢石,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,谢石是谢安三弟,谢玄是谢安侄子,谢家三杰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(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争,东晋获得胜利)。

⑥至晋朝,谢氏开始进入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等省。这些地方的谢氏,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,有的则是间接而来,他们植根于江南,不断发展壮大,南方当地谢氏家族集中在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。

⑦唐朝至五代,由于朝廷调遣、征战、兵燹等原因,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,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,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,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。

⑧宋朝时期,谢姓名人众多,如南宋时的谢升卿迁往安南(越南)做驸马,儿子陈日煚成为陈朝开国皇帝。到了元朝记载偏少。

⑨明朝天启,福建南安人郑芝龙(郑成功父亲)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(今台湾北港),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,渡海到台湾垦荒。漳、泉二州有不少谢氏人加入拓垦行列。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,任工官,还有个谢岩,任州官,他们二人于公元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,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氏人。

家规族训

谢氏家训要言

  • 一、孝父母
  • 二、友兄弟
  • 三、敬长上
  • 四、和邻里
  • 五、安本业
  • 六、明学术
  • 七、尚勤俭
  • 八、明趋向
  • 九、慎婚嫁
  • 十、勤祭扫
  • 十一、慎交友
  • 十二、重忍耐
  • 十三、戒溺爱

东山郡城门谢氏字辈

  • 天基常运家
  • 邦国治显杨
  • 经祥福义
  • 正礼振刚
  • 仁和日远
  • 忠继贤良

石壁客家公祠—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

安徽省铜陵市陈瑶湖镇水圩村谢家祠堂,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,清朝康熙年间重建,先后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、新四军七师挺进团、中共桐庐无县委、桐东乡联办事处、中共桐庐县委机关、中共沿江县委机关、桐庐县基干团团部机关、华东野战军先遣队指挥部等使用,三进院落,占地面积1251平方米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。
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泗门镇后塘河村谢氏始祖祠堂,泗门谢氏在明代分房十八支,每房支都建有祠堂,如今这些房支祠堂皆已不存,唯有“四门谢氏始祖祠堂”仍保存完好。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,清朝嘉庆年间扩建,太平天国时期遭焚毁,光绪年间重建,占地2200平方米,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湖南省攸县东江乡兰村谢氏宗祠,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称“莘仲公大祠”,后遭水患冲毁,清朝顺治年间重建,改称“谢氏家庙”,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学校使用,2005年重建开放,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,三进院落。